(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哇!這是鯊魚牙齒!」「喔!這是鹿角!」「啊!那個是鹿的距骨!」「這個是蟹的大螯!」菜寮溪流域野外,出現此起彼落的驚呼聲,原來是科博館針對中小學教師及高中職學生辦理的「探尋臺灣哺乳動物化石」活動,安排野外採集及深入探討哺乳動物化石等內容,培養師生對化石標本採集、研究及教育推廣的能力,這項活動獲科技部大力支持,12月辦理兩梯次,明(108)年3月還有兩梯次野外採集活動,元旦起開放報名,歡迎踴躍參加。報名網址: https://goo.gl/yzXBbH。
活動安排包括室內與戶外課程,臺南市自然史暨化石研究協會理事長王良傑帶領大家到新化丘陵菜寮溪流域野外實地踏查,參與者能在現地挖掘、淘洗、採集及辨認化石,體驗古生物的發掘過程,也會到玉井、二寮等地採集化石並認識地質環境。活動工作人員卓姵妏表示,活動的規劃要考量許多面向,尤其在溪流踏查與野外採集動線規劃,都需要考量季節與環境變化,工作人員事前皆需要詳細勘察路線與安全評估,方能確保大家在最安全的安排中參與活動。
參與者對於能實地採集都十分珍惜,一名女高中生直呼太幸運,也有參與者認為這些化石沉潛了多年,在她發掘的那一刻,時間穿梭了多年,也串連了不同世代,這種感動永遠難忘。一位參與者則表示,採集化石的心情簡直是「此地無銀下有白」,探尋的期待完全不是想找到值錢的物件,只是想了解如同白紙一樣未知的地下,到底有著什麼?
室內課程包括科博館科學教育組主任張鈞翔授課「菜寮溪哺乳動物化石的特色」,還有科博館助理研究員劉冠任教學「這些骨頭究竟長在哪裡?」、科博館地質學組陳君榮博士介紹左鎮地區地質概況等,科博館科學教育組館員張宏彰、余曉菁、林芝儀、莊舒雲、江佩芸、黃立君等人,帶領參與者學習翻製化石,館員提到平常科博館內就會研發多元的科教活動,這次結合野外活動讓大家體驗化石翻製,希望大家能獲得更多元的新體驗。
張鈞翔表示,科博館除了特展與科教活動,多年來積極從事標本蒐藏研究工作,累積無數野外採集、保存、比對、分析、分類及典藏,並將標本保存良好或轉化為科學教育推廣素材,因肩負使命,科博館希望能將這樣的經驗推廣到高中學校,藉由完整參與野外實地採集直至標本後續處理的方式,讓探索自然科學的精神能夠影響更多學校師生。透過對於臺灣在地化石群落的實地採集,使教師及學生親身接觸臺灣珍貴的化石資產,在專家的指導與帶領下學習正確而嚴謹的化石採集方法與態度,經由課程介紹與實地採集的過程更加認識新化丘陵菜寮地區這塊臺灣珍貴的化石保存地,以及其形成的地質條件與意義。
除了野外採集,本活動未來接續教育推廣與成果研習,會指導學員進行初步蒐藏研究工作,由學員帶著第一階段採集到的標本到本館進行標本清理、特徵辨認、描述、資料比對以及初步的研究工作,並練習使用解剖顯微鏡,挑揀與觀察小型化石,模擬完成一次博物館入庫典藏程序,學習如何進行化石標本的蒐藏與維護,開啟學生認識古生物科學相關研究,並增加未來學生對於博物館與古生物科學研究的眼界。並以簡易的材料實作模擬琥珀化石形成之過程,以趣味的方式幫助學員達到深入淺出的理解,並提供高中教師作為教育推廣的教材。圖/科博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