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不要自服止痛藥 嘉榮中醫找出關鍵成因 – 媒事 看新聞

痛經不要自服止痛藥 嘉榮中醫找出關鍵成因

痛經不要自服止痛藥 嘉榮中醫找出關鍵成因

 

〔記者吳玉芬/嘉義市報導〕痛經是許多女性朋友常見的困擾,甚至少部分人痛到無法下床及工作。而實務上發現少數民眾未經醫師專業評估疼痛成因、個人體質等因素,即習慣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醫師提醒此不但可能延誤病情,更徒增痛苦,嚴重甚至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等器官病變問題。

 

依據統計,臺灣高達7成5以上的女性,有程度不一的痛經問題;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中醫門診吳宗益醫師表示,痛經是指女性在經前、後或經期間出現的小腹疼痛,且伴有腰酸腹墜的一種疾病,輕者一般不影響工作生活,重者則疼痛難忍,更嚴重甚至會坐臥不安,而此類病患多數病程較長,若無找出成因根治,將導致痛經重覆的問題。

 

現代醫學把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兩種,原發性痛經為功能性痛經,一般多見於未婚或未育女子;繼發性痛經則多見於生殖器官病變的育齡婦女,吳醫師特別提醒女性朋友,痛經的種類不同,起因也不同,並非靠服用止痛藥就可以解決問題,建議女性朋友應尋求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即早診斷及治療。

 

吳宗益醫師表示,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也是中醫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痛經其實與體質密切相關,不可單純見痛止痛,必須即早就醫,請醫師判斷體質的虛、實,辨證後對症下藥,才能達到問題根本的解決。臨床常見痛經類型可分為寒凝、肝鬱和血虧三大類型,治療的方式也大相逕庭;如「寒凝胞宮」類型患者,常見症狀為經期前四肢冰冷,經期間下腹冷痛,此類患者較適合以溫經散寒為治療方式,以溫經湯加減;而「肝鬱血滯」類型患者,常見症狀有經前乳房脹痛,情緒焦慮易怒,經期間腹部劇痛,經血甚至有血塊之情形,此類患者則須以疏肝活血為治療方式。若為「營血虧損」類型的患者,則常見舌頭顏色淡白,經期前易疲勞、精神不振,經期間下腹隱痛,經血量少、顏色偏淡,嚴重者甚至心悸失眠,這類患者則適合以健脾養血方向治療,藥方用歸脾湯加減。所以,吳醫師建議女性朋友若有痛經問題,亦可尋求中醫診療調養。

 

吳醫師說明,除了釐清痛經起因,即早治療之外,痛經通常可以藉由「護理四要點」來有效預防,及減緩疼痛程度;要點(一)勞逸要適當:經期需保持充足的睡眠,禁止劇烈運動,以免發生經血過多、經血閉止等問題,導致氣血損耗或氣血運行不暢的情形,也會讓痛經反覆發作,而久坐辦公室的女性朋友,應適當走動,使氣血暢通;要點(二) 正確用藥:民眾不能對痛經症狀一味忍耐,只單純服用止痛藥,能暫時止痛,無法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以致病情反復,要即時就醫找出關鍵起因正確服藥;要點(三)注意飲食:在經期或經期前後,痛經者宜飲溫開水,不應多食冷飲。許多婦女發現在月經來潮時,進食大量冰淇淋會減少月經量,縮短週期,下腹疼痛加重。而痛經患者平日需注意飲食及營養,少食生冷油膩的食物。因貧血而痛經者,經來時多有頭暈或兼耳鳴、腹痛綿綿,則需補氣養血才能根治;要點(四)切勿貪涼:身體出汗較多時毛孔開放,身體易受風寒侵襲,有痛經病史的婦女在陰涼處乘涼、吹電扇及冷氣的時間不宜過長,沐浴後應將身上的水擦乾,避免寒冷使血管收縮、血液凝滯及經血不通,引起痛經問題。

 

嘉義分院院長李世強表示,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也是中醫檢視女性健康的重要指標,提醒民眾不可忽視痛經問題,該院對於痛經的診療從預防、護理、到醫療處置,團隊專業又細心,陪伴女性朋友找出痛經關鍵成因,由合格中醫師分型論治,從根本原因治療對症下藥,請切勿自行購買止痛藥服用,以免延誤病情徒增痛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