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員孫崇文、林惠貞/台中報導)
為了喚起民眾關切身邊排水路的意識並使區域排水的生態環境教育向下紮根,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規所)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將「環境教育」、「防災教育」及「戶外教育」等議題融入國小課程,於8月3、4日辦理臺中市后溪底排水「水邊樂校」教案之生態體驗活動,特別邀請五福國小師生及家長等30餘人,共同來認識在地的區域排水設施及生態環境,並實地觀察后溪底排水路環境中的生態資源,讓參與的成員實際走到戶外瞭解在地區域排水防災與生態的關係,以及我們所食用的農作物品質與水源及生態息息相關,也只有維護良好的區排環境,才能保障農作物健康與安全,並經由老師、學生及水利專業人員的共同參與,發展區域排水環境教案-「水邊樂校」,期望喚起民眾關切身邊排水路的意識。
水規所所長陳春宏指出,后溪底排水源頭為阿罩霧圳,是清道光年間修築,具有人文典故之歷史價值,相關之水利設施則是前人為求解決引水溉灌改善農業生產環境的智慧結晶,然而約民國60~70年代,水泥廣泛的使用則改變了早年排水路以土渠為主要型式的樣貌,在改善了當時農田用水問題,也造成了不少生物棲地的減損。這些水泥化的溝渠在生態保育意識提昇的今日,雖一時無法全面改變,但仍有許多可探討改進的空間,例如水規所研究人員即在后溪底排水利用簡單的磁磚結構營造「鰕虎的產房」,成功增加可供鰕虎產卵繁殖的棲地環境。
水規所副所長曾國柱也表示,后溪底排水屬於兩面光的區域排水,一般民眾的認知可能覺得沒什麼生物生存,然而經過本所同仁近年來的調查發現,目前還存有田蚌、台灣石鮒、明潭吻鰕虎、短吻紅斑吻鰕虎等水域環境指標生物。只是在區域排水生態保育觀念不夠普及或貪圖一時方便的情形下,有時仍會遇到工廠偷排廢水及民眾亂丟垃圾的情形,導致區域排水中的生物生存受到威脅。因此,如果我們再不關心區域排水生態,只怕居住在其中的生物在還沒被發現之前,將再次失去賴以為生的棲地。水規所過去也將后溪底區域排水調查成果製作成「跟排水路當好朋友」手冊,目前為更有效的推動區域排水生態環境保育,將透過強調現場踏察的「踏水尋溪」生態體驗及「簡易水質檢測」等一系列的活動,延伸編製發展具在地特色之全素養環境教案─「水邊樂校」,提供學校後續研擬具有在地特色區域排水生態環境教育之參考。區域排水環境主題可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之「環境教育」、「防災教育」及「戶外教育」等議題融入國小課程,「水邊樂校」區域排水特色教案包括認識區域排水之水利設施、常見生物及生物調查方法等,尤其著重在觀察、理解與實際操作,因此,水規所結合霧峰國小及五福國小於后溪底排水陸續辦理兩場「踏水尋溪」生態體驗活動,帶領學校師生探訪后溪底排水上游之阿罩霧圳水源頭、認識相關水利設施及親自體驗后溪底排水的生態,水規所並將彙集參與師生之相關體驗及往昔研究成果編寫適合國小使用之排水路特色環境教案-「水邊樂校」,期望透過區排環境教育推廣,讓更多人認識及關心我們身邊的排水路環境。
圖文:水規所結合在地五福國小發展排水路環境教案「水邊樂校」。(孫崇文/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