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 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開箱現身科博館 – 媒事 看新聞

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 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開箱現身科博館

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 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開箱現身科博館

(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科博館與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及北京自然博物館推出「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以通俗的科普方式帶領大家一同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一探生物演化奧秘。展覽期間自108年11月27日起至109年5月26日止於科博館第三特展室展出。

(21)日上午10時30分搶先舉行「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開箱儀式,由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陳景松董事及北京自然博物館代表團李湘濤主任親自主持開箱儀式。生存於1.2億年前,恐龍家族中體型最小的霸主顧氏小盜龍化石搶先曝光和臺灣民眾見面。

顧氏小盜龍體長約70-80公分,體重估計1公斤左右,也是體型最小的恐龍之一,在牠的前、後肢都有羽翼的特徵,”四翼恐龍”別稱因此而得。小盜龍的前、後肢都由兩側不對稱的飛羽組成翅膀,古生物學家分析牠的飛行能力,發現小盜龍利用爪子扣住樹枝向上攀爬後,再慢慢滑行, 證明已具備一定的滑翔能力。化石中保存完整全身的羽毛分佈,甚至連微細的黑色素顆粒都有保存,用顯微鏡觀察並和現生鳥類的羽毛比較後,古生物學家認為顧氏小盜龍全身應該披覆帶有虹彩光澤的鉛灰色羽毛。至於「顧氏」小盜龍的命名,則是紀念為熱河生物群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院士,所以起名為顧氏小盜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孫維新館長致詞時表示科博館竭盡所能的把北京自然博物館精彩化石標本帶給臺灣民眾認識,讓大家了解一億多年前恐龍的遭遇以及從恐龍的滅絕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從過去歷史知道如何面對未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陳景松董事也對於這次的展出給予肯定與鼓勵,期許大家在27日正式開展後能進到科博館來參觀認識這些精彩豐富的化石標本。

北京自然博物館張玉光研究員也特別針對顧氏小盜龍化石展件說明,張玉光研究員提到,過去大家對於恐龍有所認識,但對於帶有羽毛的恐龍了解甚少,此次開箱的顧氏小盜龍屬於馳龍類,在發現顧氏小盜龍之前也曾發現帶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但羽毛保存沒有小盜龍完整。張玉光研究員說這些標本補足了恐龍如何演化成鳥類的疑問,進而提供了實證。即將迎來27日的熱河特展正式開幕後,讓民眾能更了解熱河生物群的型態。

「窺探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熱河生物群特展」展出內容包含「走進熱河生物群」、「遇見熱河生物群」與「見證龍飛上天的證據」三大展區,亮點展品包括距今1.3億年前的真獸類(有胎盤)哺乳動物-攀援始祖獸化石標本、遼寧古果與十字裡海果等2件植物化石標本、原始小型的奇異帝龍、顧氏小盜龍化石標本等。其中遼寧古果、中華古果、十字裡海果與李氏果等被稱為中國四朵花的被子植物是遼西地區出土的白堊紀早期最早被子植物化石紀錄,另展出正羽與絨羽化石標本,亦可讓民眾清楚看到羽軸與羽枝等細部構造。

除了向民眾展示熱河生物群相關的珍貴化石標本,期望啟發民眾對於生物演化與恐龍和鳥等科學議題的興趣。另運用跨界表演藝術的形式,以皮影戲、相聲及拉洋片等方式來述說古生物與演化的科學故事,帶領民眾進入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世界一探生物演化奧秘。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