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學民/綜合報導】
每當經濟遭逢巨變,在近代以來,消費券,就會成為各國政府必然想到的一項政策。而不管是消費券還是三倍券,能在短期內對提升經濟產生效果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們影響了「消費者決策過程」(Consumer Decision-Making Process)。
所謂的「消費者決策過程」,指的是消費者在做出購買的最終決定前,會透過一連串腦內思考的前置作業,權衡利弊再決定是否購買。因此,如果銷售人員能夠研究出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的變因,並增加或促進這些正向因素,就能提高消費者掏錢消費的意願。
而不論是三倍券還是消費券,它提供的最大變因,就是使消費者可供花費的金錢額度上升了。也因此對平常手頭較為不寬裕、更在平常對售價斤斤計較的消費者來說,一筆額外的活水,除了紓困之外,更有助於大幅提升他們的消費意願。這也是為什麼,在本次的三倍券政策中,政府願意直接補助中低收入戶及弱勢族群。
因此消費券若能成功在短期內發揮效用,不但對消費者來說是件有了更多消費額度的好事,更能提振產業,替未來的經濟復甦奠定基礎。畢竟消費者願意消費,生產者才有生產的動力。如果因為疫情降低了大家的物質需求,最終造成企業與產業的消亡,回過頭來對消費者、整個經濟大環境甚至政府收入,也將造成難以彌補的負面影響。
受到本次疫情衝擊最深的產業,當屬觀光、餐飲、交通、娛樂等需要外出或是非日常生活必要的產業。因此這次除了發放三倍券之外,政府更推出藝fun券、農遊券、動滋券等補助,就是希望能夠刺激民眾走出戶外,透過購買非民生用品,製造出擴大內需的效果。藉由將民眾帶到戶外,不論是走進賣場,還是來到外地旅遊,都能夠過更多的消費刺激,促進更大的消費加乘效應。
日前不少人質疑,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但推出破兆美元的振興方案,甚至直接發放現金,相較之下,台灣發放的金額不但偏低,就連使用限制也多。然而事實上,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封城甚至封國導致的經濟停滯相比,並沒有像這些國家一樣,有慘到需要直接補助人民收入的需求,更別說有些補助雖然看起來數字好看,但還額外設定了許多領取資格,可說是看得到吃不到。因此錢要用在刀口上,並不是每項政策都靠大灑幣就能得到成效。而這些有所限制的三倍券與其他的消費券,正是希望消費者能將相關花費投入到相應的產業上才額外產生的發想。
另一方面,政府在發放上並沒有選擇現金,而是選擇三倍券,也是所謂「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s)的實踐。所謂的「框架效應」,指的是同一件事以不同的敘述法說明,可能會導致接收訊息者有不同的感受並因此做出不同的決策。因此拿出一千元換回價值三千元的三倍券,與直接獲得兩千元相比,不但更因有了成本上的支出而會更加用心運用,更因為它有如百貨公司禮券的形式與時間限制的規則,相對帶給民眾免費補助心態的消費券,有了投入的三倍券,有更高的機會被更大部分地被投入在消費行為上。
而這次的三倍券,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維持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如果一個國家長期瀰漫著不宜花費的刻板印象,將會對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模式產生巨大且深遠的影響。此前提及,消費者的花費減少,將會造成生產者的生產動力降低的負面影響,因此若是這樣的情形長久維持下去,不但將使全國經濟進入一路向下的連鎖,更很難有翻身的機會。
因此在現階段疫情進入平穩的時期,三倍券的出現不但對當下愁雲慘霧迷辦的氛圍中注入一股喜氣,更肩負著扛起經濟大環境的重責大任。而三倍券的政策搭上報復性消費的風潮,若能提振甚至拉抬消費者的消費意願,相信對所有產業來說,都會是喜聞樂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