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氣儘早手術治療 避傷口小、恢復快免病情惡化 – 媒事 看新聞

疝氣儘早手術治療 避傷口小、恢復快免病情惡化

疝氣儘早手術治療 避傷口小、恢復快免病情惡化

〔今傳媒/記者吳玉芬報導〕「疝氣」俗稱墜腸,是指腹腔內的腸子跑到腹腔外,最常見的就是腹股溝疝氣,觸診時可在腹股溝(即鼠蹊部處)摸到一團腫塊,肚子用力時會變大一些,平躺時多半會縮回去;日前78歲的榮民王老先生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泌尿外科看診時,訴說陰囊附近最近突然出現腫塊,說走路就會跑出來,用手揉一揉會覺得比較舒服,經主治醫師林佳達診斷為「疝氣」,立即安排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經過2天住院恢復,王老先生笑呵呵地出了院。

 

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林佳達指出,疝氣發生不分年齡,但最常見於嬰兒及老年人,分別有7%及8%的好發率,但嬰兒及長者形成疝氣的原因各有不同,嬰幼兒主要是有先天性的疝氣袋凸出於腹腔外,而老年人形成疝氣的原因,就像是輪胎外胎使用太久磨破了,內胎跟著鼓出來,因此在治療上除須修平內胎(去除疝氣袋)外,還要加強外胎(腹壁補強術),避免復發。

林佳達醫師說到,疝氣治療通常以「手術」修補,但許多嬰兒患者的父母經常擔心年齡太小,不忍心讓小孩接受手術,林醫師提醒,治療疝氣除外觀考量,最重要的就是為避免腸子從腹腔內滑出,無法縮回的「嵌頓性疝氣」,嚴重可能造成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死亡。林醫師進一步說明,嘉榮「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相較傳統手術,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住院天數短約1-3日,且通常可立即恢復正常工作,手術成功率超過95%,在手術時,會檢查腹腔對側,查看是否有潛在性對側疝氣發生可能,則可同時修補,這樣可大幅降低對側疝氣發生的機會,減少將來需要再動一次手術的機率。

 

林佳達醫師提醒,小兒疝氣可能有先天性的特點,但成年人疝氣則可以「減少腹壓」來預防,呼籲民眾避免長期用力大便造成便祕,避免攝護腺肥大未治療導致須長期用力小便,或避免慢性咳嗽、長期搬舉重物等,減少腹部壓力上升的行為,可以大幅避免成人或老年疝氣發生;特別是疝氣手術後的患者,也要特別注意避免上述動作以免復發。林醫師貼心提醒,大部分的疝氣可從外觀看出,患者也能察覺到自己腹股溝或陰囊處出現突出的腫塊,當站立及腹部用力時特別明顯,有時候患部會出現疼痛、或沉重感,當出現以上症狀,建議立即尋求醫師專業診斷及治療,才不會導致病情惡化。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