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 工研院邀海內外專家齊聚臺南 – 媒事 看新聞

亞太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 工研院邀海內外專家齊聚臺南

亞太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 工研院邀海內外專家齊聚臺南

【大成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農業界2024年度國際盛會第8屆「亞太區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今於大臺南會展中心盛大開幕,工研院在農業部支持下,搭接國產農機電動化政策目標與推動策略,辦理「農業機械電動化、智慧化,結合臺灣三電供應鏈,共創新藍海」論壇,會中邀請了東京大學、臺灣大學、中興大學等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了農業機器人應用、智慧畜產管理等熱門議題,包括以AI協助柿子的生長狀態、支援柿乾生產,AI雷射驅鳥、禽舍智慧體重量測,以及智慧機器人協助辨識蘭花病徵等,展現未來智慧農業時代所需之靈活工具,現場同時展出了工研院應用國產晶片組合於農園巡檢AI系統與最新智慧農機控制技術。

亞太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首度臺南舉行 黃偉哲盼促進產業交流合作

第8屆亞太農業技術展覽暨會議6月19日假大臺南會展中心開幕,今年為貼近農漁畜產業的重要產地,將國內外參展商及買家導入中南部,展覽首次移至臺南舉辦,共有來自11國廠商約400個攤位展出;臺南市長黃偉哲應邀出席開幕典禮,希望透過本次展覽,讓在地產業生產、供給方,可更直接與需求方意見交流並達成更密切合作。

市長黃偉哲表示,本次農業技術展覽展示了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荷蘭、丹麥等國家先進技術,未來將可引領臺灣、引領世界朝向更減碳、更環保、更生態方向前進;而臺南是臺灣重要的農業基地,也是畜牧業非常發達地區,臺南的農民、農業,以及農村的生態都非常健康與活潑,未來也將充分利用科技發展農業,讓農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更友善,並且能降低成本,增加產品競爭力。

 

黃偉哲說,本次展覽適逢臺南400,臺南在過去幾年農業科技努力與成長有目共睹,盼藉由展覽協助農民與業者相互觀摩,讓農民朋友們與最新農業技術接軌,並藉由今年展覽找到優化生產模式,市府也會全力配合與鼓勵。

今年展覽主題以「永續」、「創新」、「環保」為核心理念,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臺南市長黃偉哲也趁著是日機會,走訪臺灣館與荷蘭館,了解臺灣與荷蘭在農業先進科技上發展。

 

南市府表示,近年來因應氣候變遷以及人力資源不足等挑戰,為穩定農漁畜產量,永續循環成為新興熱門話題,從農耕永續到社會資源永續,從農糧種源更新維護到智慧節水滴灌的創新,都是大眾關注議題;另,在新綠色工業革命與循環經濟下,結合AI智慧化農業設計等等,也都是需要公私一同關心並共同努力目標。

 

農業局表示,今年展覽包括有種子種苗、智慧農業設施、冷鏈技術、省工機械、畜牧飼料、智慧禽畜設備、漁業智慧養殖設備等不同領域,內容豐富多樣,是十分難得專業展覽;期許透過展覽讓不管是在地農民還是廠商,都能夠充分利用科技讓農業永續經營,並將臺灣最優良的農業技術推廣至更大市場。

 

AI能巡檢農園、挑柿子、辨識蘭花病徵!

工研院在農業部指導下,協助國內學術及研究單位與電機、電控、電池三電業者,共同於今年6月正式成立臺灣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TAMEIA),未來也將廣邀農機業者加入聯盟共同加速推動農業機械電動化;藉由此次國際展會,促動國內外製造商與聯盟業者進行商務交流,包括引擎、電池系統產品的媒合,展現傳統農機轉型為智慧電動化農機的決心,更為臺灣創造輸出國外及國際合作機會。

 

農業部農業科技司副司長陳瑞榮表示,面對全球農業環境變遷及淨零排放趨勢,臺灣農機結合工業部門及三電、晶片及資訊業者,以農工合作跨領域強化合作,朝電動化、智能化發展,才能像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一樣10年磨一劍,打響臺灣在國際知名度與市場競爭力。

會議中,來自日本東京大學農業與生命科學所教授海津裕以「智慧化農業與日本的發展現況」為主題進行開場,提出了日本農業面臨高齡化及缺工問題下農用機器人解決方案,海津裕提及,智慧農業未來,是整合了資訊通訊技術(ICT)、機器人、自動化、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尖端科技的系統,成為提高農業效率與農產品品質、產量和經濟價值關鍵因素;他並以在東京大學實驗室開發自駕割草機為例,在衛星精準系統定位輔助下,即使在斜坡上,也能讓車輛自動轉向;在無法衛星定位果園中,不但可透過自動駕駛輔助車輛移動,還能運用AI人工智慧來測量柿子成長與健康狀態,及建立機器人支援柿乾生產模式等,落實智慧技術應用於農產品加工。

 

國內學者分享了藉由導入智慧系統,提升農業、畜牧業管理品質及生產效率成功案例;臺灣大學生物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黃振康以「蘭園龍門式智慧機器人開發」為題,分享開發應用於蘭花園區的智慧機器人,以移動載台、影像辨識蘭花作物病徵等技術,與農務人員互相配合,可進行蘭花盆栽篩選、汰換不良蘭花盆等項目,提升蘭花產業的培植管理效率及品質。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蔡燿全則以「智慧禽舍的工程技術發展」主題,說明團隊透過AI雷射驅鳥器、AI智慧體重計、家禽影像健康預警等系統,協助農民克服野鳥傳播疾病風險,降低染病機率研究成果。

 

工研院團隊今年則展示經濟部與農業部共同支持幾項智慧農業科技發展,最新搭載甲醇燃料電池供電之農業共通載具,宛若「農業界變形金剛」設計,還可因應不同需求附掛不同模組,快速變身為割草機、噴藥車、搬運車等;其中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郭俊賢發展重組式甲醇燃料電池,相較於傳統農機提供了更潔淨與長時動力能源供應。

 

以國產電池組作為動力源,提供農民無廢氣、低噪音、體積小,靈活機動的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則大幅增加了使用場域適用性與工作效率;在AI邊緣視覺模組與無線圖像傳輸技術方面,則提供全國產晶片控制雛型組合,除了具備了即時處理、高效能優點,目前能結合自動巡檢機具,在小番茄田等場域進行快速辨識與成長狀態解析,未來還可衍伸至病蟲害、成熟度評估等工作,除了幫助農民快速掌生長狀況、即時採取措施,還能優化種植管理效率。

 

面對新時代機會與挑戰,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就近年推動次世代智慧型電動農用機具發展,說明了農工合作基礎下推動平價優質與國產晶片控制系統的方向與目標,並介紹工研院發展智電型農業機器人重點策略佈局;這個議題完整搭接工研院聚焦市場新價值、新需求所擬定《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在「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韌性社會」四大研發方向下,以「智慧化致能技術」促成應用領域擴大目標;工研院在農業機械電動化與精準作業系統技術發展目標下,透過AI科技與國產晶片組合應用工具,將促動農、漁、畜等產業智動化技術發展,期盼為臺灣及國際農業創造新契機。

 

是日活動現場貴賓雲集,包括亞洲英富曼會展公司資深副總裁Chris Eve、農業部政務次長胡忠一、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代理院長林俊宏、荷蘭在臺辦事處行政及領事事務總監Ulco Gartner、丹麥商務辦事處處長Peter Sand、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執行長王旭昌、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臺灣飼料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韓家寅、臺灣農業設施協會理事長艾群、中華民國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連周、臺灣農業機械暨資材協會理事長鄭又學、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理事長邱時恩等相關農業產業代表,以及許多國內外貴賓一同關心研商農業新興議題及永續發展。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