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發射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精準射擊操演 – 媒事 看新聞

空軍發射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精準射擊操演

空軍發射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精準射擊操演

【很角色時報王清正、蔡明航/綜合報導】國防部今今天8月20日公布「中共解放軍進入台海周邊空域活動示意圖」表示,昨天上午6時至今天上午6時,在台灣海峽空域偵獲共機4架次,其中逾越台灣海峽中線進入北部空域1架次逾越海峽中線進入北部空域,距離基隆101浬,並偵獲共艦11艘次,持續在台海周邊活動。國防部強調,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

國防部指出,國軍運用任務機、艦及岸置飛彈系統嚴密監控與應處。

筆者今天獲國防部邀請前往屏東九鵬基地採訪113年「精準飛彈射擊」,這也是繼101年之後,九鵬基地睽違十多年後再次對媒體開放採訪。九鵬基地是國軍各式飛彈的測試與中科院廠房、設備所在地,媒體記者在採訪前都必須簽署切結書禁止拍照攝影,遊覽車進入九鵬基地後也即刻拉上窗簾。

據了解,在今天筆者於清晨抵達屏東九鵬飛彈射擊基地採訪數小時前,海軍已於凌晨發射「雄昇」飛彈,這種超級機密、具有1千多公里射程的長程巡弋飛彈,目前尚未向國人或媒體正式展示,因此趁著黑夜時進行實彈射擊,驗證性能,但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回答表示 ,對此武器不評論,讓「雄昇飛彈」仍保持神秘面貌。

為了驗證國軍去中心化指管能力,「海空精準飛彈射擊操演」,於今天8月20日清晨6時左右由國軍首位女性飛彈旅旅長高淑莉上校負責率領各飛彈營部隊,於屏東九鵬飛彈發射基地舉行實彈射擊操演。空軍發射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海軍則發射雄昇反艦飛彈與標準防空飛彈等。國防部長顧立雄也是上任後首度到九鵬基地視導與慰勉空軍第七九二旅六一三營的操演官兵的辛勞。

第一枚發射的愛國者2型防空飛彈。(王清正/攝)

上午6點鐘,中科院首先發射拖靶機帶著兩個標靶升空,緊接由愛國者飛彈二型性能提升版(MSD),十分鐘後由指揮部依據系統判定接戰,指揮空軍第七九二旅六一三營的愛國者飛彈再度接戰其中一輛發射車,發射一枚愛國者二型飛彈,巨大響聲後只見飛彈高速升空劃破天際,場面震撼。數秒鐘後飛彈命中靶機所拖帶的靶標。

緊接由空軍飛彈指揮部繼續進行天弓三型飛彈的實彈射擊,由空軍第七九五旅六三三營負責接戰追瞄,經過雷達系統搜尋靶機蹤影後,由系統完成接戰,下令發射一枚天弓三型飛彈,只見飛彈發射後尾燄耀眼、尖銳聲響劃破長空,筆直高速升空,隨即命中另一個由拖靶機拖帶的空中靶標。

接著由海軍的成功級飛彈巡防艦班超軍艦(舷號1108),在九鵬基地外海進行防空飛彈射擊科目,同樣是對拖靶機拖帶的靶標進行射擊,可以看見遠處的班超軍艦艦艏的飛彈發射架,發出火光 ,隨後一枚標準一型防空飛彈立即發射升空。尾部噴煙形成一條弧線,命中數十公里外的靶標。

最後一枚防空飛彈射擊,則是再度由空軍第七九二旅六一三營的愛國者飛彈(PAC-2)負責接戰。於上午7時30分左右發現目標靶標,立刻發射右邊的一枚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型飛彈,精確命中目標。

國軍首位女性飛彈旅旅長高淑莉上校負責率領各飛彈營,執行今天的上午「海空精準飛彈射擊」,空軍794旅613營的高淑莉表示,今天的操演規劃科目主要目的是在驗證各類精準彈藥的效能,以及確保裝備的裝備可靠度。這次的任務主要採取的是「去中心化指管」的模式來演練,按照防衛作戰進程,以狀況誘導的方式,主要是模擬防空作戰階段的一個場景,由愛國者二型以及天弓三型來模擬接戰,對靶機的空中靶標,分別有左拖靶及右拖靶,在航線飛行的時候做射擊指揮,飛彈部隊依照「擊殺鏈」方式進行射擊,藉由驗證防空部隊訓練成效以外,還有驗證聯合防空作戰指揮與管制的能力,提升整體戰力,以及作戰的意志,以提升實戰化訓練的強度,來展現國軍捍衛國家的決心與堅實的實力。

最後軍方表示,今天兩型防空飛彈操演均為「反飛機作戰」,接戰距離約為30公里外,超越目視範圍;第1架靶機在清晨6時左右發射後,空軍795旅633營官兵受令展開接戰程序,雷達搜索到靶機後於6時20分發射第1枚愛國者二型飛彈, 第2架靶機發射後,由空軍792旅613營官兵受令展開接戰程序,並於6時55分發射1枚天弓三型飛彈攔截靶機。633營並再於7時28分左右發射第2枚愛國者二型飛彈攔截第3架靶機。軍方表示,3枚防空飛彈均順利命中靶機。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研發歷史:

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後,國軍深感其反彈道飛彈能力不足,發展相關技術即成為首要目標。為此,國防部參謀本部於1996年4月核定以5年39億的預算進行反彈道飛彈系統的基礎技術研發。1999年11月,負責研發防空飛彈的天弓計畫室人員於例行記者會中向媒體表示「性能接近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的反戰術彈道飛彈系統(Anti-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 , ATBM)即將完成研發,長程預警雷達系統則可在2006年前完成研發」,首次試射與相關的測試工作則於2001年完成,整個計畫也進入工程發展階段。

進入工程發展階段後,中山科學研究院以「層系計畫」為代號進行全系統構型的確認,並針對各項子系統進行性能最佳化以利量產。研發人員在此階段發現天弓一與天弓二的「長白」相位陣列雷達體積過大、重量過重,且長白雷達的原始設計並未考慮反彈道飛彈的需求,需研發新型雷達以配合天弓三。為此,中科院先推出探測距離超過1,000公里的「長山」相位陣列雷達,後因固定陣地的生存性不高而改採機動部署的「機動型中程三維相列射控雷達」。由於此種雷達的功率與天線面積皆小於固定式雷達,其探測距離與同時接戰目標數皆不如長白雷達。

天弓三於2007年進行了首次攔截測試,飛彈本體也於2007年10月的中華民國國慶日閱兵上正式對外公開。作戰測試評估(Operational Test & Evaluation , OT&E)隨後於2009年開始,由空軍人員評估武器的性能與作戰效益。天弓三在此階段進行了多次單發射擊(Shoot-Look-Shoot)與漣波射擊(Ripple Fire)測試,攔截定翼機、巡弋飛彈等吸氣式威脅(Air-Breathing Threat)與彈道飛彈,並驗證系統的多目標同時接戰能力。作戰測評小組於2011年宣告「完成階段性任務」,然而後續試射因彈頭的尋標器無法啟動而導致測試失敗,量產計畫也因需對飛彈系統進行修改而延後。

2014年9月,中華民國國防部於民國104年度國防預算書中編列新台幣748億3,466萬6千元的預算以在2015至2024年間量產12套天弓三型防空飛彈以替換老舊的鷹式防空飛彈系統,其中每套弓三的價格為愛國者三型的六分之一,維修成本為十一分之一。由於國軍對飛彈的需求逐步增加,中科院也於2018年開始興建各式飛彈的量產廠房,使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的年產量由48枚提升至96枚。天弓三型防空飛彈是中山科學研究院開發的中遠程防空飛彈系統,定位類似於愛國者二型防空飛彈。天弓三可攔截定翼機、巡弋飛彈、反輻射飛彈與短程彈道飛彈,在中華民國空軍中負責執行聯合防空與飛彈防禦任務。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

作戰範圍: 200公里

使用國家: 中華民國空軍

制導系統: 中途制導階段:慣性制導+雷達上鍊修正終端制導階段:主動雷達製導

射高: 標準型:45公里; 強弓一型:70公里強弓二型:100公里

服役期間: 2015年至今

研發日期: 1996至2011年

研發者: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天弓三型防空飛彈射擊。(記者翻攝)

愛國者飛彈系統歷史

20世紀60年代,美國陸軍考慮要發展新一代的防空武器,以取代MIM-14勝利女神-力士與MIM-23鷹式飛彈。該新武器系統被命名爲FABMDS(Field Army 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野戰陸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1963年這個項目改名爲AADS-70(ARMY Air Defense System 1970s,陸軍防空系統-1970)。1965年8月,陸軍飛彈司令部最終確定該武器系統是一種既能攔截高性能飛機、又能攔截近程彈道飛彈的地對空飛彈系統,定名爲SAM-D(Surface-to-Air Missile-Development,地對空飛彈-發展型)。1967年5月,雷神公司被選爲主承包商;1969年11月,SAM-D進行了第一次發射測試;1973年,工程發展階段開始,1年後,在1974年1月項目需求發生了重大變化,SAM-D被要求採用指令+TVM(Track-Via-Missile[a])導引模式。因爲項目要求的變更,研發進度被拖延並導致了經費削減。直到1975年TVM經過驗證測試後,項目才在1976年1月進入了全尺寸發展階段,並在當年5月被正式命名爲愛國者(patriot,來自系統所使用的雷達代號「Phased Array TRacking (to) Intercept Of Target」的首字母縮寫[2]),測試飛彈獲得三軍統一命名編號XMIM-104A。1977年開始進行在電子干擾環境下發射多枚飛彈攔截不同目標的試驗;1980年10月,MIM-104A飛彈獲得了第一份生産合同;1982年,第一套愛國者飛彈系統樣機交付部隊;1984年,達到了初始作戰能力

MIM-104B(PAC-1)

1985年3月開始進行的愛國者先進能力升級(Patriot Advanced Capability,PAC),該計劃分多階段,第一階段是爲了使愛國者飛彈具有反戰術彈道飛彈的能力進行的地面設備軟體升級。升級後加高了雷達的搜索扇面(從25°增加到90°左右)。1986年9月在美國白沙飛彈試驗場,升級後的愛國者PAC-1在26000英尺高度成功攔截了一枚速度2馬赫的長矛飛彈,攔截彈的戰鬥部爆炸破壞了長矛飛彈的控制面,使其墜毀在距目標2公里的地面。

MIM-104C(PAC-2)

愛國者系統的第二階段的改進代號爲PAC-2。PAC-2進一步改善了地面雷達算法,並且第一次對攔截彈進行了升級。對飛彈引信和戰鬥部的改進可以將來襲的敵方飛彈摧毀而不只是將其打擊偏離彈道。新的戰鬥部每個預制破片的重量從2克增至45克,破片的速度也稍快些,大大增強了對付密結構的戰術彈道飛彈戰鬥部的摧毀效力。M818E2雙模脈沖都卜勒引信替換了原來的XM818引信。該引信有雙錐波束:窄錐波束探測距離更大,用於對付飛彈目標;較寬的錐型波束則用於對付飛機。作戰時通過雷達至飛彈的上行數據鏈傳遞目標是飛彈還是飛機以及接近速度和橫向速度的信息,使引信的性能最佳化。1987年11月PAC-2測試成功,並於1990年交付陸軍。PAC-2被投入海灣戰爭戰場並取得了具體的捷報。

MIM-104愛國者飛彈是美國雷神公司製造的中程地對空飛彈系統。它取代勝利女神飛彈與MIM-23鷹式飛彈,成為美軍中高空防空武器。愛國者飛彈系統在波斯灣戰爭中成功攔截了伊拉克軍隊發射的飛毛腿飛彈,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實戰中成功攔截彈道飛彈,這使其聲名大噪,成為此次戰爭中美軍的代表性武器之1。

愛國者二型飛彈(PAC-2)

制導系統: 指令+TVM(PAC-2); 慣性制導+主動雷達製導(PAC-3)

原產地: 美國

單位成本: 200-300萬美元(PAC-3)

引爆機制: 近距離引爆(PAC-2); 動能攔截器(PAC-3)

彈頭: 高爆破片彈頭(PAC-2); 碰撞摧毀(PAC-3)

服役期間: 1984年至今

生產商: 雷神公司(PAC-2)

愛國者飛彈。(記者翻攝)

這篇文章 空軍發射愛國者二型性能提升版、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精準射擊操演 最早出現於 很角色傳媒 Tough Guy Media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