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退休襄理遭詐3200萬|凸顯高知識份子亦難逃詐騙魔爪 – 媒事 看新聞

銀行退休襄理遭詐3200萬|凸顯高知識份子亦難逃詐騙魔爪

銀行退休襄理遭詐3200萬|凸顯高知識份子亦難逃詐騙魔爪

黎百代/綜合報導

期,一名銀行退休襄理遭詐騙高達三千兩百萬元的社會新聞引發廣泛關注。令人訝異的是,受害者身為銀行資深主管,理應具備一定的防詐騙意識與訓練,卻仍不幸落入詐騙集團的圈套,再次敲響社會大眾對於詐騙手法日益精進的警鐘。前銀行分行經理Angela,於《聊聊MAD事》節目中與主持人Fanny一同深入探討此事件,並分析當前台灣詐騙現況與常見手法,提醒民眾加強防範。

打詐儀表板揭露台灣詐騙金額驚人,投資詐騙手法翻新,民眾務必提高警覺

Angela指出,這起事件凸顯了詐騙已非特定族群的專利,即使是高知識份子或具備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士,在面對精心設計的詐騙陷阱時,仍可能因一時不察而蒙受巨大損失。她提到,根據警政署去年八月成立的「打詐儀表板」數據顯示,台灣每月平均詐騙金額高達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且這僅是已報案的數字,實際金額可能更高,詐騙問題之嚴重可見一斑。

針對該銀行退休襄理的案例,Angela分析,其受騙手法屬於常見的「投資詐騙」。歹徒透過社群平台抖音,假冒專業分析師吸引受害者關注,再以投資專員名義透過LINE聯繫,並誘騙加入投資群組。群組內充斥著虛假的獲利截圖與訊息,營造出投資穩賺不賠的假象,誘使受害者投入資金。當受害者欲出金時,詐騙集團便會以各種理由拖延,甚至要求額外繳納保證金,最終人間蒸發。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該名退休襄理因看到詐騙份子與知名人士的合照,而對其專業性深信不疑,最終導致巨額損失。

圖/《聊聊Mad事》提供

Angela進一步說明,當前台灣常見的詐騙手法除了投資詐騙外,還包括愛情詐騙、點數詐騙、中獎通知詐騙、假冒親友借錢、以及各式網路詐騙。其中,網路詐騙手法更是推陳出新,除了常見的假賣家詐騙外,近期更出現「三方詐騙」的新型態,歹徒可能假冒買家騙取賣家帳號,再利用此帳號向第三方買家收款,卻不出貨,導致賣家帳戶被凍結,第三方買家錢財兩失。另一種手法則是假意匯款錯誤,要求賣家退款,實則詐取金錢。

面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呼籲民眾務必提高警覺,謹記以下防範要點:

  • 不輕信陌生來電與訊息: 對於不明來電或訊息,尤其是涉及個人資料、金錢交易等,務必謹慎查證,切勿輕易回覆或點擊不明連結。
  • 慎選網路購物平台: 盡量選擇信譽良好、具有公信力的網路購物平台進行交易,並留意賣家評價與資訊。
  • 不加入不明投資群組: 對於社群平台或通訊軟體上來路不明的投資群組,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輕易相信高報酬、零風險的投資誘惑。
  • 不輕易提供個人資料與金融資訊: 任何要求提供身分證字號、銀行帳號、信用卡資訊等的要求,都應謹慎以對,務必確認對方身分與目的。
  • 遇可疑狀況立即求證: 如遇任何可疑狀況,應立即向親友、警方或相關單位求證,切勿自行判斷或輕易匯款。

Angela強調,在AI技術日益發展的今日,詐騙手法更加多元且難以辨識,民眾更應時時保持警覺,多方查證,才能有效保護自身財產安全,避免成為詐騙集團的下一個目標。「聊聊MAD事」提醒所有民眾,詐騙無所不在,唯有提高警覺,才能有效防範。

🔹 更多警政時報報導 (https://www.tcpttw.com 警政時報)

銀行退休襄理遭詐3200萬|凸顯高知識份子亦難逃詐騙魔爪〉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警政時報|全台第一公義的新銳媒體》。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