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秀卿/台中報導) 文化部甫公布「臺法文化獎」得主,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 (ICI—CCN Montpellier) 藝術總監––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因為身份多元,極力推動臺灣與法國交流,因此榮獲此項殊榮。赫佐認為看舞蹈就像旅行,本週即將在歌劇院呈現赫佐的大眾舞蹈(danse anonyme)三部曲終章《伊恩症候群》(le syndrome ian),這支舞作從娛樂文化汲取靈感,深入淺出探討舞廳夜店裡的空間迷幻感。邀請喜愛舞蹈的朋友,歡迎週末來歌劇院安排一趟舞蹈小旅行。
臺法文化獎自1996年成立,鼓勵對歐洲與臺灣有關之藝術、文化或社會人文科學領域之功績,以及對促進歐洲與臺灣間文化交流活動之人士或單位給予獎勵。20多年來獎項的頒發鼓舞著長期致力於臺歐文化藝術及學術領域的團體及人士。克里斯汀.赫佐自2006年於臺北國際藝術村駐村開始與臺灣有深厚連結,曾於臺北國家兩廳院及臺北當代藝術館發表作品外,2008年與國家文藝獎得主平珩的舞蹈空間舞團合作,作品除臺灣演出外,並至法國演出。此外並長期與臺灣藝術家江元皓、臺灣舞者林怡芳等一起在法國發表創作。赫佐的作品除了今年在歌劇院演出外,明年也為2018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策展人,並在歌劇院發表2018新作品。
《伊恩症候群》是赫佐擔任蒙彼里埃編舞中心藝術總監後,首齣在2016年蒙彼里埃舞蹈節推出作品,今年8月更到亞洲新加坡國際藝術節(SIFA)演出。這支舞作源於編舞家三十多年前的舞廳回憶,一部對龐克搖滾時代的懷念之作,但赫佐以全新創作的音樂,舞步,甚至服裝,透過現今的符號再次探討當時的氛圍。
擔任世大運開幕典禮導演謝杰樺,曾在訪問中提到「我一直很喜歡克里斯汀.赫佐的作品,曾在蒙彼里埃看過《伊恩症候群》的首演,感覺很迷幻,隨著舞蹈和燈光裝置等,魔幻的世界引人遐想。」編舞家蔡博丞則是很期待赫佐用何種形式及舞台空間感,以及如何讓舞者帶領觀眾的情緒,心領神會的進入一場自我身體的律動。
此節目三大必看:第一是迪斯可與後龐克音樂的追溯.80年代英國夜店音樂從迪斯可到後龐客,將兩種音樂的低音貝斯處理的共通元素刻意凸顯,再由棺材樂團/紫褐色時刻樂團」(Cercueil / Puce Moment)用充滿現代性的聲音效果重新編曲創作,單調反覆的節拍像是催眠人心又鼓動的潛在慾望的震動,編舞家以舞蹈探問:「隨之搖擺的人們究竟是迷失,還是用身體抵抗令人感到窒息的時代困境?」第二是紙醉金迷的舞台與會移動的太陽裝置,及簡約服裝設計,貼滿金箔的舞台地板在燈光變化下,時而似沙灘,時而像是工業時代的場景。赫佐用移動式霓虹光線呈現夜店的氛圍,裝置更像是與舞者對話的角色,旁觀自然與人工的衝突,質地的衝突、迷濛的畫面,將舞台意象轉化成多種意涵,將帶來反差極大的感受。第三是身體邀請,舞者們多半背對觀眾跳舞,赫佐表示跳舞是舞者對觀眾的邀請,迪斯可舞蹈的身體扭旋動作,是性感的展示,欲迎還拒的姿態,讓觀者一步步與舞台情境融為一體,開啟了一場想像與辯證交錯的旅程。
克里斯汀.赫佐《伊恩症候群》本週六10月14日晚上19:30及周日10月15日下午14:30登場,喜歡舞蹈、影像視覺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圖/臺中國家歌劇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