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后里葡萄溯源之旅 向日本葡萄之父川上善兵衛致敬 – 媒事 看新聞

台灣后里葡萄溯源之旅 向日本葡萄之父川上善兵衛致敬

台灣后里葡萄溯源之旅 向日本葡萄之父川上善兵衛致敬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
台諺云:「吃果子,拜樹頭」,台灣后里「樹生酒莊」選用黑后葡萄所釀造的埔桃酒於2024年德國世界酒類競賽(Mundus Vini)奪金,2023 法國釀酒師公會巴黎世界酒類競賽Vinalies榮獲金牌,西班牙、義大利、德國、匈牙利、美國、紐西蘭、澳洲等國都有獲獎,時任駐美代表蕭美琴也選用這款酒在雙橡園款待外賓,贏得讚賞,堪稱台灣之光。「樹生酒莊」創辦人洪吉倍表示:初始釀酒遇到很多挫折,所幸在台灣農業部農糧署引薦,委請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陳千浩老師協助,加入白蘭地強化後的葡萄酒放入橡木桶中培養,經5年熟成,去蕪存菁、風味更加醇厚,,散發豐富熱帶水果、太妃糖與蜂蜜滋味,才造就這瓶「埔桃酒」;溯本追源,釀酒選用的紅葡萄,是日本葡萄酒之父川上善兵衛於 1927年所培育,於1903年(民國前9年) 在台內地人半田敏男購入於台灣種植,造就台灣今日葡萄酒產業,樹生酒莊洪吉倍與陳千浩老師在茲念茲,要帶著葡萄酒重回岩之原葡萄園,來到川上善兵衛的墳前,獻給在天上的日本葡萄之父,親自說一聲:「非常謝謝」。

根據史料記載,台灣葡萄始於1901年在台內地人半田敏男從東京農藝革進會購入 White Malaga, Palestine, Concord, Isabella, Catawba, Diana 等西洋品種,以及日本的甲州品種,先是種植在新竹廳新竹街土名東門外。兩年後再從日本葡萄之父川上善兵衛之岩の原葡萄園,購入15種葡萄到台灣種植,1935年,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田中長三郎於台北帝國大學農場果樹園實驗種植了17種葡萄,報告中並記載10種葡萄品種的產量,他認為葡萄在亞熱帶風土,尤其是台北以南地區有種植之可能。到戰後初期,所引入的葡萄品種已多達 200 餘種,其中鮮食用的巨峰(Kyoho)、意大利(Italia Ip65)及無子喜樂(Himrod seedless),釀酒用之金香(Golden Muscat)、黑后(Black Queen)等均是日治時期所挑選經馴化的品種。尤其在台中后里地區,日本人認為大甲溪所沖積出來的砂礫土高地,具備排水性良好的地理條件,且向陽度日照充足,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因此,日本人相中台中廳月眉山的風土開始試種。這裡,正是戰後50年,培育出台灣品質最優良的黑后葡萄 ブラック・クイーン 的所在地。

2001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釀酒才開放給民間私人企業,產業界缺乏釀酒經驗與設備,學界也缺乏研究人才,新酒廠設立與釀造技術遭遇相當多的難題,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陳千浩老師先協助農民從歐洲引進專業釀酒設備,提升品質,因亞熱帶的台灣高溫高濕,海島環境與馬德拉島相近,參照馬德拉島Madeira釀造傳統技術 – 熱熟成(Estufagem),這種傳統釀造技法起源自於15世紀大航海探險時期,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艙裡,裝載著許多橡木桶葡萄酒。因為長時間海上航行,葡萄酒桶在船艙中受高溫高濕影響,產生熱熟成化學梅納反應,還有自然揮發的濃縮現象,雖然會揮發掉 10%(Angel Share),卻因此改善了種葡萄酒品質,成就了今日風味獨特的葡萄酒。

台灣后里風土孕育的埔桃酒Vino Formosa現今蓬勃發展,始於121年前來自日本岩之原川上善兵衛岩之原的葡萄,陳千浩老師和樹生酒莊業主洪吉倍帶著埔桃酒重回岩之原,以酒致敬,表達謝意,即使大海把日本與台灣分隔開來,台日情誼穿越時空緊密連結在一起,繼續邁向未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