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又常跌倒 肌少症是高齡失能的幫兇
〔記者郭政隆/嘉義市報導〕肌少症的定義為骨骼肌質量和功能的下降,是高齡症候群的表徵之一,根據研究台灣65歲以上的國民肌少症盛行率高達14.4%,臺中榮總灣橋分院復健科楊振亞醫師表示,家中長者若是時常抱怨肌肉有疼痛、發麻及無力的症狀,建議民眾儘速帶長者就診,由復健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評估和檢查。
日前有位約70歲的羅姓民眾,他平日喜歡騎著自行車到市場買食材,回家烹煮成喜愛的料理,但羅姓民眾的兒女近期發現,她父親變得不愛外出,連最愛的料理也不再烹煮,在家常無故跌倒,甚至體重下降,使其擔憂不已,送醫後經楊振亞醫師診斷,並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此情形的病症後,才發現羅姓民眾原來罹患「肌少症」,在經飲食調理及復健後,羅姓民眾現在逐漸恢復以往活力了。
楊振亞醫師建議民眾可以從以下幾個徵兆留意家中長者是否有疑似肌少症的問題,其中包括:1.在六個月以內非刻意的體重減輕達五公斤以上。2.在一年內摔倒達兩次以上。3.行走速度變慢、變吃力。4.無法執行以前可以輕易做到的家事,例如將毛巾擰乾、從無扶手的椅子起身站立。
楊振亞醫師提醒民眾不要忽視「肌少症」對健康的影響,包括因常跌倒而致受傷、生活品質下降,未處理最後可能導致失能或死亡等,而肌少症的處理,阻抗性運動及適當的營養介入是二大重點,建議高齡者多食用富含白胺酸的食材,如大豆、家禽、牛肉,對人體的肌肉合成有益處;在運動方面採漸進式的阻抗性運動作為治療主幹,於醫師評估患者肌少部位及狀況後,開立個別化的運動復健處方,由物理治療師協助患者進行肌力、平衡協調等訓練,逐步恢復身體機能。
楊振亞指出,民眾可利用身旁的物品或椅子等,做增強肌力運動,如啞鈴、彈力繩或徒手練肌力,或以椅子坐著膝雙腿伸直抬舉,或站立側抬腿等,運動的量及時間要採漸進式的增加,一週至少練3次,持之以恆,並循序漸進增加運動強度,均衡的營養和運動同時進行,可有效預防及治療肌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