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足4400公里 敦煌石窟奇蹟於佛館展現「絲路光彩」藝術盛會 – 媒事 看新聞

跨足4400公里 敦煌石窟奇蹟於佛館展現「絲路光彩」藝術盛會

跨足4400公里 敦煌石窟奇蹟於佛館展現「絲路光彩」藝術盛會

圖/歷經10餘年的籌畫,「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持揭幕。

【News586/記者張淑慧報導】佛陀紀念館攜手敦煌研究院歷經10餘年的精心策劃,終於於16日在佛光山的三川門庭舉行隆重的開幕儀式,呈獻了一場千年難得一見的藝術盛會——「絲路光彩─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開幕式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中國大陸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等重要人物聯手主持,熱烈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這場特展透過精湛的展示技術,以生動的方式再現敦煌莫高窟的三座石窟、七座藻井等實體,同時呈現敦煌研究院精心打磨的「中心柱窟」及百餘件真跡或臨摹等珍貴文物。這場盛大的展覽克服重重障礙,跨越了4400公里的距離,首次登陸台灣,實屬百年難得的珍貴藝術盛事。

特展的開幕式在佛陀紀念館本館的三川門庭舉行,特地打造了一座通往莫高窟入口的牌坊,為觀展者營造穿越時空的實境感。開幕式現場,法門寺住持寬嚴大和尚、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等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絲路光彩的璀璨奇蹟。

在活動中,南台灣藝術舞蹈團以《敦煌舞境》的舞蹈為特展揭開序幕,舞者曼妙的肢體語言與敦煌藝術巧妙對話,為藝術特展增添了一抹動人的色彩。

開幕後,由敦煌研究院金牌解說員陸帥洋為心保和尚等一行貴賓,於展場間導覽。

圖/開幕後,由敦煌研究院金牌解說員陸帥洋為心保和尚等一行貴賓,於展場間導覽。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李群透過視訊致詞,強調敦煌藝術文化是中華文化及兩岸共同的文化資產和精神寶藏。他表示,這場展覽是中國文物與佛光山合作的第3個5年計畫的啟始展,以營建及發展之路為主題,全面呈現敦煌石窟的文化藝術、宗教及生活百態。這樣的文化交流,猶如架起了兩岸共通的跨海大橋,成就了難得一見的藝術盛事。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表示,星雲大師曾於1989年訪莫高窟,歷經34年且在因緣的促成之下,敦煌藝術到佛陀紀念館展出,是非常殊勝的展覽。他讚歎敦煌壁畫及雕塑多為佛教藝術的寶藏,也是世界佛教的寶庫,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已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自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啟歐亞大陸和貿易商道成為「絲綢之路」至今,心保和尚以及佛陀紀念館攜手敦煌研究院,透過「敦煌學之光─絲綢之路藝術特展」,成為文化交流的匯通橋梁。這條路徑既見商賈貿易,也見印度高僧東來、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形成了人文薈萃的重要交匯點。在敦煌石窟中,唐三藏取經詩畫、維摩詰居士說經、佛陀成道降魔故事等,都緊緊與佛教相關聯。多元的敦煌文物逐漸演變成「敦煌學」,吸引眾多專家學者深入研究,並希望透過特展將佛教藝術的精粹傳承,使佛陀的教法在人間繼續發揚光大。

佛陀紀念館攜手敦煌研究院推出「絲路光華─敦煌石窟藝術特展」,重現敦煌莫高窟3座石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強調敦煌是中原進出西域的門戶,成為中西文化商賈交流的多元文化匯集之地,而莫高窟則是這珍貴文化藝術的結晶。735個洞窟中,包含了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且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承載著自西元4世紀到14世紀的佛教藝術成就,被譽為人類文化的重要遺產。敦煌研究院一直致力於此文今遺址的維護和保存。

蘇伯民尊崇星雲大師將佛陀慈悲的精神化為促進全人類福祉的動力,並促進兩岸交流,這樣的因緣巧妙地成就了「敦煌石窟藝術特展」。

文化學人林谷芳多次走訪敦煌石窟,分享他對特展的讚歎和感慨。他表示,敦煌所處地理位置彰顯了文化薈萃之美,觀展者可體現僧侶、商賈的初心、佛陀對人間百態的關注,以及藝術與宗教文化研究的努力,架起了兩岸文化交流的契機。觀展者在欣賞千年藝術的同時,也能深刻感受到心靈的觸動。

開幕後,心保和尚率領觀眾進入莫高窟第45窟「殿堂窟」,陸帥洋導覽詳細解說盛唐時期的佛龕和彩塑,讓觀展者近距離感受佛教藝術的莊嚴、弟子的虔誠、菩薩的溫柔以及天王的威嚴。這些壁畫呈現佛教經典的場景,同時展現了菩薩教化眾生的動人圖像,而覆斗形的窟頂更象徵至高無上及宏偉。

此外,觀眾也有機會欣賞到鹿王本生故事畫、蓮花飛天藻井以及西魏時期中心塔柱窟等,這些彩塑至今保存完好,色彩豐富,畫工精細,值得細細品味。許多民眾迫不及待進場參觀,並由導覽員細緻解說,深入了解敦煌藝術的瑰麗奧秘。圖/佛光山 提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