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國際志工團遠赴3國 首赴印尼推文史保存、肯亞團規模創新紀錄 – 媒事 看新聞

清大國際志工團遠赴3國 首赴印尼推文史保存、肯亞團規模創新紀錄

清大國際志工團遠赴3國 首赴印尼推文史保存、肯亞團規模創新紀錄

 

▲清大國際志工團即將出發前往肯亞、馬來西亞及印尼等三個國家服務。(圖/清大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新竹報導】
歷史悠久、足跡踏遍三大洲的清華大學國際志工團今年暑假將第15度出發,前往肯亞、馬來西亞及印尼3國推動資訊教育及文史保存。其中,肯亞志工團今年已募集到170台二手電腦,預計派出21位學生志工,捐贈電腦數及參與的志工人數都創新紀錄。清大志工團今年也將首度出團印尼雅加達草埔(Glodok)推動文史保存。

 

▲清大國際志工團即將出發前往肯亞、馬來西亞及印尼等三個國家服務。(圖/清大提供)

 

清大國際志工團創始於2007年,除了疫情的3年外,每年都出團,服務地點遍及非洲的坦尚尼亞、獅子山、肯亞、迦納,中美洲的貝里斯,及亞洲的馬來西亞、尼泊爾和印尼等國,歷年共有7百位清華學生踏上海外服務之路。

 

清大副校長戴念華與學務長詹鴻霖今(5/22)日為即將出發的46名清華國際志工授旗。戴念華對這些才20歲就立志到海外服務的學生表示敬佩,看到學生義賣去年從非洲帶回的木雕,立刻掏錢購買贊助。戴念華認為,學生從出發前的企畫、募款、檢修電腦並打包寄往海外,環環相扣,都是很好的學習。清華今年選出史上最年輕的傑出校友江玉敏,就是從她當年擔任國際志工開展韌性訓練,繼而創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

 

▲清大副校長戴念華(中)贊助支持國際志工。(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副校長簡禎富指出,清華學生志工在國際受到矚目,是清華「器識為先、行勝於言」的代表。他特別感謝華碩文教基金會慷慨捐贈,讓清華學子可運用專業所學來修復這些二手電腦,送到各地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華碩文教基金會長期支持清華國際志工團,除捐贈二手電腦,今年更將派出5位隨團志工,與清華學生一同到當地服務。華碩文教基金會主任林玉楓說,她曾在2016年擔任隨團志工,與清華志工團到坦尚尼亞服務,很驚訝發現當地學生學電腦的方式竟然全靠「看書」。當志工們架設完成電腦教室,學童首次親手觸碰電腦鍵盤的眼神,令她非常感動,「因此我們全力支持學生,用數位外交做個世界公民。」

 

▲清大肯亞國際志工團。

 

肯亞志工團學生領隊廖庭輝表示,原擬前往坦尚尼亞的志工將併入肯亞團,一同到肯亞的尼耶利(Nyeri)與基蘇木(Kisumu)14所學校服務6周,為學童上資訊教育課程、培訓師資,並為他們建立電腦教室。肯亞團團長周昱辰表示,往年到當地推動資訊教育時,就發現因電腦設備不足以提供一人一機,僅由老師操作電腦、學生圍著用紙筆抄筆記,難以快速上手。因此今年除了捐贈桌上型電腦以外,特別增加了20台筆記型電腦及5台投影機,希望讓教學現場更靈活彈性。

 

肯亞團此行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在肯亞的服務結束後,派出6人先遣團到史瓦帝尼探訪。先遣團團長吳念澄表示,如果一切順利,明年暑假將首度出團到史瓦帝尼服務。

 

▲清大印尼國際志工團。

 

清大國際志工團今年初寒假時曾派先遣團到印尼雅加達踩點,今夏也將正式出團,到雅加達最大華人社區草埔(Glodok)展開為期2周的服務。印尼團團長陳正熙表示,志工們將在草埔推行華文教學及AI應用教育,並為當地社區建置數位地圖。陳正熙指出,草埔曾經歷嚴重的排華事件,導致當地華人文化傳承斷層,志工團希望透過華文教學,讓華裔子弟更了解自身文化的脈絡,與祖父母順暢溝通。志工團回國後,也會將課程內容數位化上傳雲端,幫助學生持續學習。

 

清大校友、兼任馬來西亞與印尼團領隊王麗蘭表示,清華印尼團志工還將探訪當地的特色景點及店家,應用地理資訊軟體ArcGIS,製作出草埔社區數位地圖,「就像是非商業化的Google Map。」王麗蘭指出,印尼是台灣社福移工的主要來源國,來往日益頻繁,希望從清華志工團在印尼建立新的服務據點做起,增進台印雙方文化交流。

 

▲清大馬來西亞國際志工團。

 

馬來西亞團團長陳允謙表示,志工團今年將持續到馬國北干那那(Pekan Nanas)服務,出版地方雜誌及拍攝紀錄片。另外也將在當地小學舉辦手機攝影生活營,引導青年學生一同加入文史保存的行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