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角色時報王清正/綜合報導】近年來全球各國發展裝甲車的主流就是八輪甲車包含中華民國台灣,義大利、芬蘭、德國、中國、瑞士和美國等多個國家均開發出各種新型八輪甲車,連我國也開發出自製的雲豹(Clouded Leopard)八輪甲車,幾乎軍事工業發達的先進國家都加入八輪甲車這個俱樂部;自認為是亞洲政經強權之一的日本,在安倍首相的政策鼓吹之下,當然也不甘示弱地推出一款簡稱為〝MCV〞的新一代高機動八輪甲車。
由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在位於神奈川縣(Kanagawa)相模原市(Sagamihara)的「地面裝備研發中心」公開亮相的新一代高機動輪甲車(MCV),其原型車(prototype)為火力支援型的105砲車,採用8輪傳動設計,具有強大的戰略機動性和攻擊火力,可由航空自衛隊研發中的C-2戰術運輸機進行快速部署;MCV的主承包商為三菱重工(MHI),在富士機甲教導團進行測試評估後,陸上自衛隊對此車評價頗高,2013年首款輪型實驗車完成,經過3年的測試,2016年正式定型並編列採購預算,已在2016年開始陸續配發陸自快速反應部隊使用,陸上自衛隊故命名為16式機動戰鬥車。16式機動戰鬥車為日本三菱重工業於2016年起製造給陸上自衛隊使用的輪型坦克,英文名稱為Type 16 Mancuver Combat Vehicle,簡寫為16MCV,它具有較輕的重量,可以機動部署日本各地,是日本陸上防衛相當倚重的機動火力。
隨著冷戰終結,以及2000年出現的國際恐怖主義,日本開始重新思考防衛方向。在冷戰時期,由於蘇聯是主要威脅,日本更重視北海道與北方地區的防衛。然而新時代,更需要的是適應城鎮戰、反恐作戰的環境,同時擁有更高機動性並隨時移防的載具。
陸上自衛隊主要火力載具裝甲車與主戰坦克,皆為履帶式,行動速度明顯較慢,長距離移防還需要板車來協助。陸自因此看上美軍的M1128史崔克機動火砲系統(Mobile Gun System),這輛16式高機動輪甲車(MCV),配備搭載一門和日本現役74式(Type 74)主戰車同級的105mm旋膛公釐主砲,射控系統雖為10式戰車的降級版,火力與M60相當但仍具有日/夜間接戰和行進中射擊的能力,但總重量僅20公噸,非常便於自主行動,也容易裝入運輸機,M1128在伊拉克戰爭時也獲得不錯的表現。
在參考了M1128的先例後,日本決定於2007年著手進行輪型坦克的研發。先前日本已完成10式主戰坦克的研發與量產,於是將10式坦克的相關技術,比如射控系統、制退緩衝技術移植到輪型坦克,以加快開發進度。
16式機總重約26噸,車身長9公尺,寬3公尺,車高(含砲塔)3公尺,主武器是105mm線膛砲,旁邊是7.62公釐同軸反人員機槍,車頂則有經典白朗寧M2式50重機關槍。憑著570匹馬力的柴油引擎,16式車速可達到100公里/小時,自主移防不是問題,亦可透過C-2運輸機進行長距離運送,滿足現今日本戰力投射、島嶼防衛作戰之需求。
雖然陸自參考了M1128的使用經驗,但並未採用無人化砲塔與自動裝填系統,因此乘員仍是傳統的4人組,也就是車長、射手、裝填手及駕駛員。
未來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TRDI)也將以MCV相同的底盤為基礎,發展出同一系列的裝甲運兵車(APC)、迫砲車(AMC)、救護醫療車和核生化(NBC)偵測防護車等其它車種;由本報記者王清正憑藉過去2016-2015年累積的陸上自衛隊採訪,讓本報能有這個累積採訪的MCV實彈射擊機會,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瞧瞧16式八輪機動戰鬥車的廬山真面目吧。
2013年首款輪型機動八輪甲車實驗車完成,經過3年的評估測試後2016年正式定型並編列採購預算。(記者王清正攝)
去年2024年11月中旬於陸上自衛隊朝霞駐屯地的3年一次地面閱兵式出現的1 6式機動戰鬥車。(記者王清正攝)
2024年5月中旬一年一度的富士火力實彈操演的陸上自衛隊16式機動戰鬥車實彈射擊。(記者王清正攝)
同樣於富士火力演習場的16式機動戰鬥車,搭配一門105mm旋膛主砲,射控系統為日本1 0式戰車的降級版。(記者王清正攝)
陸上自衛隊1 6式機動戰鬥車(M C V)其105mm主砲火力與M 6 0戰車相當,仍然具有日/夜間接戰射擊的能力。(記者王清正攝)
也是前年5月中旬於富士火力演習場記者拍了上百張中非常難得拍到的唯一一張1 6式機動戰鬥車的夜間實彈射擊。(記者王清正攝)
這張是今年一月初日本於千葉習志野演習場第一空挺團配合2両16式機動戰鬥車的奪島演習畫面。(記者王清正攝)
全身偽裝的16式機動戰鬥車正邊撤退行進間射擊。(記者王清正攝)
難得有斜正面特寫鏡頭顯示出16式機動戰鬥車的美照。(記者王清正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