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處/此地」探討「逃離」概念 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開啟國際對話 – 媒事 看新聞

「彼處/此地」探討「逃離」概念 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開啟國際對話

「彼處/此地」探討「逃離」概念 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開啟國際對話

(記者黃秀卿報導)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於即日起推出2016數位藝術策展案「彼處/此地」,今(26日)舉辦開幕式,由國美館蕭宗煌館長主持,協辦單位台北歌德學院羅岩院長(Jens Roesler)、策展人傅雅雯及斯文•伯爾邱特(Sven BERGELT)、參展藝術家尼古拉斯•洛普夏克(Nicolás RUPCICH)、克里斯蒂娜•維爾納(Christina WERNER)崔廣宇及王新仁,藝術家蕭筑方等均出席。開幕式上傅雅雯並帶來現場表演,運用移動感應器和接觸式麥克風創造出身體移動及空間裝置的對話聲響,頗獲好評。

unnamed-2 unnamed

國美館蕭宗煌館長指出,國美館自2004重新開館以來,積極關注當代藝術及數位藝術的發展,2007創辦「數位藝術方舟」(Digiark),專門提供數位科技藝術創作展演空間。「彼處/此地」結合當代議題探討「逃離」,期待透過藝術家的想像,與數位科技的力量激撞出更多藝術創意,並帶領臺灣數位藝術持續進化。蕭館長也特別感謝台北歌德學院長期耕耘臺德間的藝術交流,羅岩院長表示數位藝術是台北歌格學院的重要推廣領域,很開心國美館展出「彼處/此地」,藉由數位藝術探討「逃離」這個在當今社會中重要的議題,也展望未來能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此處/彼處」由臺灣策展人傅雅雯及德籍策展人斯文•伯爾邱特策畫,嘗試以現存於歐、非、亞三洲的人道價值觀念與其所處之國際社會局勢對主題「逃離」進行更為深入的探討。本展展出來自不同國家的8位藝術家:尼古拉斯•洛普夏克、塞巴斯蒂安•斯通普夫(Sebastian STUMPF)、斯文•伯爾邱特、克里斯蒂娜•維爾納、崔廣宇、王新仁、張碩尹、傅雅雯,共 11件新媒體作品,媒材涵蓋錄像、裝置、表演。展出作品著重於「逃離」的跨文化性,與其衍伸的「自由」與「限制」等概念,從中建立多面向的視角與相關議題的探討,並產生跨文化/國界的對話。本展的核心問題為:「逃離」是否為一種可以獨立於起因而有固有性的概念?同時,藉由這個核心提問,嘗試破除既有的模式樣板,透過反思、多面思考等不同層級的視點破除普遍認知下「逃離」舊有且固存的刻板印象,進而拓展並呈現它所隱含的內涵。

unnamed-1

「彼處/此地」即日起至106年2月19日在國美館數位藝術方舟展出。11月27日(日)下午2時舉辦「彼處/此地」專題講座,特別邀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策展人高森信男,以「此刻/無處的界線」為主題進行深度探討。專題講座後安排藝術家座談,由高森信男老師擔任與談人,和策展人傅雅雯、Sven Bergelt及參展藝術家進行對話,將從藝術家的創作角度出發,分享其創作動機與源自於自身文化的創作內涵,並延伸至展覽的主題核心,歡迎有興趣的觀眾蒞臨參與。講座資料及報名請參考國美館官網: https://www.ntmofa.gov.tw/

Back To Top